日前,一則關于中央黨校教授批公務員要求漲工資的新聞,在歲末引爆網(wǎng)絡輿論。盡管該教授爾后通過微博否認說過“洗洗睡吧”這句話,但仍未能平息輿論的波瀾。不論漲工資是否合理可行,單從這一吁求來看,也讓人感到了公務員群體的潛在變化:過去人們印象中穩(wěn)定而又待遇好的公務員,如今正在漸漸褪去光環(huán)。
今年以來,隨著中央重拳整治作風的舉措頻頻出臺,很多公務員確實感到了生活的變化:以前公款吃喝肆無忌憚、公車超標無所顧忌、辦公用房競相奢華、節(jié)日送禮互相攀比;現(xiàn)在吃飯要求“光盤行動”,公務用車規(guī)格有了明確規(guī)定,因公出國受到嚴格限制,甚至就連賀卡、臺歷這樣的“小浪費”也明令禁止……中央從嚴治黨的風暴之下,那些原本屬于公務員的灰色收入和隱性福利,已經(jīng)大大壓縮。
反腐力度增大,也加強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威懾。十八大以來,已有近20名省部級官員落馬,僅12月就有6名。落馬官員級別之高、數(shù)量之多,充分證明了中共反腐的決心:再高的級別也不是保險箱,再大的官員也不要幻想“刑不上大夫”。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堅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剝離公務員頭上的特權光環(huán),讓其回歸清正清廉的“公仆”本位。
因此,公務員群體內部表現(xiàn)出的一些不安和焦慮恰恰說明,這一年來反腐敗、整作風取得了明顯成效,官員的特權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尋租腐敗的灰色空間受到壓縮,這正是民主和法治進步的方向,更是三中全會要求建立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體系的正確方向。
然而,盡管如此,“國考熱”仍然居高不下,今年最終報名人數(shù)為152萬,刷新紀錄。為什么會形成“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的圍城效應?其實,對公務員“鐵飯碗”的追捧,背后反映的是對社會保障不健全的焦慮、對市場風險的逃避、對體制內外機會不平等的猜疑。因此,盡管整頓作風、限制特權已經(jīng)取得實效,但是努力還應繼續(xù),讓醫(yī)療、養(yǎng)老等雙軌制逐漸并軌,讓體制內外機會更加平等,讓市場發(fā)展前景日益廣闊,公務員熱才會漸趨理性,社會活力才會競相迸發(fā)。
當然,社會公眾也應理性客觀看待公務員這一群體,少一些妖魔化的心態(tài),畢竟?jié)q工資與特權、隱性福利是兩碼事,漲工資也是公務員群體的正當利益訴求,公務員十年沒漲過工資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必須清楚:漲工資可以民主商榷,但是特權腐敗、灰色收入、隱性福利,必須旗幟鮮明地一反到底。
(作者系海外網(wǎng)特約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