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故事背后的故事 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摘 要:調研式采訪報道是新聞宣傳中常用的一種形式,是新聞記者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從精準確定選題、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調查研究三個角度切入,淺談如何搞好調研式采訪報道。
關鍵詞:調查研究;采訪報道;問題導向
調研式采訪報道是新聞宣傳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在媒體生態(tài)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全媒體時代,調研式采訪報道越來越受到各類媒體的重視,并在新聞宣傳中被競相選擇和效仿。
近年來,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為代表的一批中央媒體,結合增強新聞記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教育實踐,通過主題式策劃、調研式采訪、問題式分析和通俗式寫作實踐,常態(tài)化開設調研式采訪報道專欄,推出一大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
為全景化、立體化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偉大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輝煌成就,唱響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的昂揚旋律,今年全國主流媒體紛紛開展以“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為主題的大型蹲點式調研采訪活動。筆者結合先后兩次參加這一活動的實踐,從精準確定選題、堅持問題導向、深入調查研究三個角度切入,淺談如何搞好調研式采訪報道。
一、精準確定選題,為搞好調研式采訪報道打下堅實基礎
作為黨的喉舌,各級黨媒實施調研式采訪報道,往往以“命題作文”形式出現(xiàn)。也就是說,記者受領或選定這樣的任務,往往是有既定主題的。但宣傳主題并非具體采訪選題,調研采訪題目和具體寫作內容,是由記者根據采訪實情自行決定的。
“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大型調研式采訪活動,實際上“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就是個大的命題、總的主題。記者的采訪對象和采訪目的地是相對確定的,采訪時限和發(fā)稿時段也是有約定的,記者只能在既定“框架”內自由發(fā)揮。
因此,記者進行調研式采訪,精準確定選題就顯得非常重要??梢哉f,選題是調研采訪工作的龍頭,是決定調研能否取得實效、發(fā)揮作用的關鍵所在,也是指導調研采訪工作的主旨和靈魂。
湖南省汝城縣沙洲村,因習近平主席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深情講述“半條被子”的故事后,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明星村”。從地方媒體到中央媒體,從傳統(tǒng)媒體到新興媒體,這幾年有關沙洲村各種角度的報道層出不窮。
到該村采訪,筆者既為這個曾經落后的湘南小村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而興奮,又為此次想寫出有特色的報道而犯難。怎么辦?通過前期摸排了解,筆者將經濟發(fā)展、社會民生、生態(tài)農業(yè)、紅色旅游等多個選題,放在“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這一主題下反復考量,當地黨委政府“紅色與綠色”同頻共振謀發(fā)展的脈絡越來越清晰,印證了“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边@一紅軍當年留下的寶貴精神如今依然得到傳承,于是確定了傳承“半條被子”精神,依托紅色資源謀發(fā)展這一調研采訪選題。
選題就是方向,事關調研式采訪報道的成敗。事實證明,通過調研之前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預判調研活動中的閃光點,篩選出公眾感興趣的難點、疑點、重點、熱點、焦點問題,也就抓住了調研中重要的、獨特的價值點,調研采訪才能有的放矢。
火箭軍某旅“導彈發(fā)射先鋒連”是“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主題宣傳的重點單位之一。作為一個經常見諸報端的老典型,此次報道如何能引起軍內外讀者的關注,選題至關重要。筆者結合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個大背景,覺得此次宣傳不能只停留于所見所聞,決定以品味與解讀的方式,把“老典型煥發(fā)新風采”“一花引來百花開”這兩層意思,作為上下兩篇報道調研采訪的主要方向。
以“大主題”引領“小主題”,“小主題”豐富“大主題”,從而引導受眾獲取了更多信息,滿足了受眾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需求。這兩次活動因準確選題,為后續(xù)調研采訪和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堅持問題導向,凸顯調研式采訪報道的針對性指導性
以問題為導向,凸顯調研式采訪報道的針對性指導性,是調研式采訪報道最基本的思路之一。
調研式報道并非簡單的新聞事件和一般的動態(tài)報道,一般是針對某一先進人物、典型單位、重要事件及經驗做法,透過現(xiàn)象直擊本質,有理有據加以解讀、剖析、總結,是新聞記者常用的手法。
問題導向,是破題的“風向標”。在火箭軍“導彈發(fā)射先鋒連”采訪時,面對該連成立至今創(chuàng)造的無數個“第一”,筆者腦海中疊加的問號也如同“十萬個為什么”,是不是為保先進每年分兵能優(yōu)先挑選,是不是為立標桿干部調配上有特別關照,等等。調查發(fā)現(xiàn),這些年這個連隊官兵來源不但沒走特殊通道,反而為帶動兄弟連隊共同進步輸送出一大批干部骨干。隨著采訪深入,為什么這個連一直能保持先進等一系列“設問”式的問題,筆者通過事例剖析和官兵感悟找到了“破題之策”。這些問題既是報道的一部分,拋出了問題的關鍵點,激發(fā)了讀者的興趣點,又替好奇的讀者問出了“想問的話”,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問題導向,是打開疑惑之門的鑰匙。在沙洲村調研采訪時,筆者發(fā)現(xiàn)群眾對村里有些做法“不滿”。比如“半條被子”紅色景區(qū)建設中,一些村民原本剛對舊房實施了改造,但為突出少數民族村落特色,政府要求統(tǒng)一搬遷。調研發(fā)現(xiàn),該村土地資源緊缺,統(tǒng)一規(guī)劃打造景區(qū)品牌、改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實施集中居住也是無奈之舉。此舉推動了綠色旅游、教育配套等長久脫貧建設,實為創(chuàng)新之舉??梢?,調研采訪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往往就是打開疑惑之門的鑰匙。
問題導向,貴在獨立思辨,敢于質疑。調研采訪中可能會碰到諸如玩數字游戲、施放各種“煙幕彈”等現(xiàn)象。記者如只記錄表象而不主動思辨,則有被蒙蔽的風險。這兩次調研中,筆者對相關部門提供的數字進行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使其釋放出應有價值。
因此,筆者認為,進行調研式采訪,既要重調查、又要重研究,二者缺一不可。光調查不研究,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光研究不調查,則只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調查要廣泛搜集第一手素材,研究則要通過對素材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和判斷,形成理性認識。而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動的紐帶,就是問題導向。
當前,有關調研式報道大量涌現(xiàn),需要引起重視的是,調研中記者欲“多問幾個為什么”掌握采訪主動權,就要對不熟悉的領域提前“補課”,否則就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也就提不出問題,更解決不了問題,容易出現(xiàn)“言之無文,行之不遠”的窘況。
三、深入調查研究,力戒只聽“一面之詞”
調研報道與職能部門的調研報告和論文相比,內容更注重事實本身,直指問題,開門見山,語言文字更加通俗、活潑,但調查研究這個功夫是一脈相承的。
調研是一門學問和藝術。調研的地點、對象、方法等里邊有很多講究。對新聞記者而言,調查研究要堅持把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與上級關注的重點難點相結合,方式方法很重要。
上述兩次調研采訪,要求分別蹲點15天后完成稿件寫作,可謂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筆者及時確定實用有效的調研方法和原則,即堅持實地走訪和座談相結合,干部和群眾相結合,書面材料和口頭采訪相結合,典型經驗和問題探討相結合,等等。期間,先后進班排、上戰(zhàn)位、走農戶、去一線,采訪涉及單位20余個近百人。正因為報道有深度、有溫度,既“通天線”又“接地氣”,《“半條被子”暖河山》等3篇稿件在《解放軍報》發(fā)表后,贏得讀者和編輯部的點贊。
調研是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功。遵從“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的原則,新聞記者結合“四力”要求錘煉好這門功夫的同時,筆者認為以下兩點需要引起警惕。
調研式采訪要避免“套路化”。實地走訪和座談相結合這一常用調研方式,難免自上而下存在“被調研”的可能:先開一個座談會,聽指定好的人談一談,然后拿匯報材料,再去事先選好的點上走一走,最后聽“模板式”總結。這類調研表面看很具體,實質容易走馬觀花,所以一定力戒只聽“一面之詞”。
調研式采訪的調研樣本要多。調研樣本多、素材豐富,才能避免調研“一葉障目”。因此一定要運用好干部和群眾相結合、書面材料和口頭采訪相結合等多種調研手段。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弊鳛檐娛掠浾?,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挑戰(zhàn),要敢于擔當,讓調研式采訪報道成為新聞實踐的常態(tài),為提高新聞輿論工作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責任編輯:姜興華 實習學員: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