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解放軍戰(zhàn)士就是穿著這樣的單薄衣裳行軍打仗,他們靠什么御寒?靠的是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仰!”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安徽省太湖縣“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紀念館內(nèi),62歲的退役老兵、義務講解員潘新民指著展柜里的舊軍裝向前來參觀見學的民兵們激情講述,引發(fā)在場人員強烈共鳴。
眼前這位鬢角斑白、話語鏗鏘的講解員潘新民出生在大別山革命老區(qū),從小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十分向往軍營、崇拜軍人。1981年,他踴躍報名應征并光榮地成為一名軍人。退役后,他又當起了“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紀念館文物保護員兼義務講解員。多年來,潘新民不計回報追尋藏于鄉(xiāng)野民間的紅色記憶、夜以繼日從繁雜史料中整理鮮活的紅色故事,并先后接待參觀者32萬余人次,讓革命文物“活”了起來,讓紅色場館“火”了起來。
潘新民講解本的扉頁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把紅色故事一直講下去,把紅色精神代代傳下去。”一路走來,潘新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17年潘新民擔任紀念館文物保護員之初,紀念館主體建筑正處于修繕改造中,相關史料搜集整理尚在起步階段。面對這樣的境況,潘新民把鋪蓋卷搬到紀念館旁的臨時棚屋內(nèi),白天跟著施工隊記錄修繕細節(jié),晚上則騎著自行車走村串戶搜尋相關史料,為后續(xù)的史料整理和展陳設計積累了大量寶貴素材。
2019年,“劉鄧大軍劉家畈會議舊址”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但由于沒有講解員導致參觀者寥寥無幾,“紀念館敞著門,故事不能鎖在里頭。咱是當過兵的人,要干就得干好!”于是,潘新民主動請纓兼任義務講解員。當時,他連夜撰寫了數(shù)千字的講解詞,并在多方征求意見、反復試講后定稿。同時,他在一次次講解中還逐漸摸索形成了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講解風格。“潘老師的講解生動鮮活,讓我感到很親切,聽了很受教育?!币晃粊碜员本┑耐跖扛锌馈?/p>
曾有人問潘新民:“天天講同樣的歷史,不會感到枯燥嗎?”他眼里閃著光回應:“講解紅色故事、傳遞紅色精神,是使命、更是責任。只要有人想聽,我就會一直講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