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成网站十八禁止,一区二区三级母乳电影,亚州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无码中文字幕伊人

搜索 解放軍報

用創(chuàng)意鋪設“科技”之路:古人從來不是只有眼前的現(xiàn)實世界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趙運濤 責任編輯:趙鐳餉
2025-08-01 14:25:45

《聊齋志異》中的科技想象

■趙運濤

最近電影《聊齋·蘭若寺》熱映,引發(fā)了人們對中國古代志怪文學的關注。在傳統(tǒng)文化主流敘述中,我們習慣講經(jīng)義、禮制與教化,其實還有一條被忽視的傳統(tǒng)——那就是古人關于世界的想象。《聊齋志異》正是這種傳統(tǒng)的杰出代表。

仿生機器人:木雕美人的馬術(shù)表演

2025年央視春晚的一大亮點就是機器人表演的賽博秧歌。其實,《聊齋志異》中也有類似的創(chuàng)意?!赌镜衩廊恕分v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人肩扛竹筐,牽兩只大狗,來到一處開始表演。他先從筐中取出約一尺高的木雕美人,將小錦緞鞍墊蓋在狗身上,然后把木雕美人放上去。安排妥當后,他呵斥狗快跑。木雕美人便自如地表演各種騎馬動作,如腳踩馬鐙蹲藏在狗肚子一側(cè),從狗腰向狗尾滑墜,抓住狗尾飛身上狗,或在狗背上跪拜站立,變化靈巧而從未失手。除了雜技,木雕美人還為觀眾表演了“昭君出塞”的故事。民間藝人先把木雕美人扮成王昭君模樣,又從筐中取出一木雕男子,男子帽插野雉尾,身披羊皮袍子,跨在另一只狗身上,跟在木雕美人后面。木雕美人扮演的昭君騎著狗頻頻回望,男子則揚鞭追趕。整個過程,簡直跟真人表演一樣。

這種娛樂表演機器人,唐以前就有不少記載。大約作于漢代的《列子》記載說,偃師用革、木、膠、漆等材料為周穆王制造了一個“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唱歌跳舞,甚至還可以用表情與觀看者互動?!稌x陽秋》說晉代的區(qū)純制作了一個木房子,又制作一個木婦人在其中,人一敲門,婦人就會開門出來,行完禮又進去,把門帶好,這種場景設定,簡直像迎賓機器人。

古人關于仿生技術(shù)的創(chuàng)意,是技術(shù)與想象交織的結(jié)晶——它既源于古人對木械機關的精巧掌握,也承載著大量富有未來感的技術(shù)幻想。古人不僅在物理構(gòu)造上大膽嘗試(如隋煬帝時的水上自動表演木人),更勇于設想人偶可以模擬人類行為、情感(如《列子》中的偃師機器人、《聊齋志異》中的木雕美人等)。而這不正是當代仿生機器人研發(fā)瞄準的方向嗎?在偃師木偶的歌舞、拋媚眼與木雕美人的馬術(shù)、回眸中,我們看到的是人類對生命模擬、智能再造的渴望。

定格攝影:馮生的情感照相機

我們現(xiàn)在有各種高科技照相機,《聊齋志異》中也有類似的想象。在《八大王》這個故事中,馮生得到一面鏡子:女子只要對鏡照一下,影像就可在鏡中定格,要是換了裝扮,或者換一個人照,那么原來的影像就會消失,新的照片就產(chǎn)生了。

這不是《聊齋志異》的獨創(chuàng),早在明代就有這樣的創(chuàng)意。馮夢龍《情史》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北宋大觀年間,秀才方喬在街市上偶遇才女紫竹,對其一見鐘情,但無緣再見。后來,一個道士給他一面古鏡,這個鏡子可以留住照鏡女子的相貌。方喬把鏡子拿到市場的一個攤位找人代賣。終于等到紫竹出來逛街,她看到古鏡,就拿起來照了照,驚奇地發(fā)現(xiàn),她的相貌留在了上面。

模仿《聊齋志異》的《益智錄》也記載了一面具備性別識別、影像保留、影像更新等功能的鏡子。故事中隗俊得到一面神奇的鏡子,當女子照鏡時,影像會被記錄下來,若另一女子再照鏡子,前一個影像便會消失。范氏和狐女要幫隗俊找合適的配偶,于是帶著鏡子到處尋找美貌女子,請她們照鏡子,然后將這些影像帶回給隗俊查看。隗俊通過鏡子最終找到了理想的妻子。

從以上故事可以看出,這種“照相鏡”的想象往往與情感有關。在尚無攝影技術(shù)的時代,古人通過神化器物等手段,展開了一場關于“視覺記錄”“情感投射”與“理想匹配”的幻想實驗。

▲清《聊齋圖說》中的“木雕美人”?!∽髡吖﹫D

情緒動態(tài)壁紙:鳳仙“監(jiān)督學習鏡”

我們現(xiàn)在有智能監(jiān)控,可以方便家長在外監(jiān)督孩子學習?!读凝S志異》中的《鳳仙》講了一個古代智能監(jiān)控的故事:鳳仙為了讓男友劉赤水專心科舉,跟他暫時分開,臨行前給他一面鏡子。劉赤水發(fā)現(xiàn)鏡子里存留的是鳳仙的背影。他苦讀數(shù)日后,某天看了一下鏡子,發(fā)現(xiàn)鏡子里的鳳仙轉(zhuǎn)過身朝自己笑。隨著時間推移,他的學習意志逐漸減弱,開始迷失在游玩中,經(jīng)常忘記回家。有一次他返回家中,看到鏡子中鳳仙的影像變得憂傷,仿佛在為他哭泣。又過了一天,再看時,鏡中鳳仙又變成背影。劉赤水意識到,這種變化可能是因為自己沒有堅持努力學習導致的。于是,他再次投入學習,不再分心。幾個月后,鏡中的鳳仙重新向自己露出了微笑。他終于明白了鏡子的魔力:當他不專心學習時,鏡中的鳳仙便顯得憂愁;而當他全力以赴時,鏡中的鳳仙便會恢復笑容。從此以后,他便堅持學習,并把鏡子當作監(jiān)督自己的老師。兩年后,劉赤水考中了舉人。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劉赤水看鏡子,發(fā)現(xiàn)鏡子里的鳳仙表現(xiàn)得非常高興。

鳳仙鏡可以看作古代版的監(jiān)督學習系統(tǒng)。它不僅能顯示人物影像的變化,還能根據(jù)使用者的行為狀態(tài)進行反饋——專心學習時,鏡中人微笑鼓勵;懈怠荒廢時,鏡中人背對哀傷。這種“動態(tài)感應”的設定,幾乎就像一個用情感算法驅(qū)動的個性化界面,將情緒和行為綁定在視覺符號中。

古人還有不少關于動圖的想象,唐《逸史》記載,有人在墻壁上畫了一個女子,然后用酒杯給這個虛擬人物喝酒,結(jié)果畫中的女子將酒喝得一滴不剩,過一會兒,畫中女子的臉變得通紅,持續(xù)了大約半天;明《西樵野記》記載,明代景泰年間,葛棠晚上喝酒,在亭壁上掛了一張?zhí)一ㄊ伺畧D,這幅古畫上的女子能從畫上下來唱歌跳舞;明代《三遂平妖傳》有一個情節(jié),說女子從畫中出來陪員外喝茶。

在尚無屏幕與數(shù)字技術(shù)的時代,古人已經(jīng)在神話與小說中預演了“情緒交互”“行為反饋”“虛擬陪伴”等技術(shù)概念的雛形。

日常器物升級:冷熱兩用“飲水機”與“智能古瓶”

《聊齋志異·安期島》講述了一個古人的冷熱兩用“飲水機”的故事:劉中堂在安期島遇到一位神仙,神仙讓小僮上茶,小僮來到洞外石壁前,石壁上有一把鐵錐,錐尖插入石頭中,小僮拔出鐵錐,有水出來,小僮用杯子接住,接滿后,又把鐵錐插回原處。小僮把茶端到劉中堂面前,茶為淡綠色。劉中堂試喝一口,原來是冰綠茶,涼得牙齒打戰(zhàn)。神仙示意小僮換一杯,只見小僮仍來到原來的石壁前,拔出鐵錐,重新接了一杯回來。劉中堂這次再喝,覺得滿口芳香,熱氣撲面,好像是用燒好的熱水沏成的茶。

蒲松齡還描寫了兩只“智能古瓶”?!读凝S志異·古瓶》說有兩人淘井時獲得兩個古瓷瓶,后被人買走。其中一瓶可預測天氣陰晴:如果要下雨了,瓶子上就會出現(xiàn)一個如小米一樣大的濕潤處,隨著濕潤處越來越大,雨也就來了,等沒有濕潤處了,雨也就停了。另一個瓶子上邊有個黑點,可以對應月亮的圓缺變化:在朔日(月亮看不見的時候),瓶子上有個像豆子一樣大的黑點,隨著月亮變圓的過程,這個黑點也越來越大,隨著月亮變?nèi)?,黑點也就越來越小。這個瓶子還有“附加功能”——在瓶中插花,花跟長在原來的枝條上一樣,可以落花結(jié)果。

從冷熱雙出的“石壁飲水機”到會預測天氣與顯示月相的“智能古瓶”,這些《聊齋志異》中的奇妙設定,展示了古人對于日常生活器物“功能升級”的豐富想象。在沒有傳感器、觸控屏和智能芯片的年代,古人用神話與故事為生活器具賦予靈性,構(gòu)建起一套以“自然互動”為核心的幻想技術(shù)系統(tǒng)。

除了以上故事,我在《中國古代“黑科技”》一書中還搜集了許多古人被低估的真實發(fā)明,比如唐代精巧的自動出酒器,明代能逆風而行的先進帆船等,也搜集了其他典籍中記載的一些超前技術(shù)構(gòu)想,如《拾遺記》中描繪的秦始皇時期的“潛艇”,以及《瑯?gòu)钟洝匪鶚?gòu)想的類似電腦的“七寶靈檀幾”等。從實用機關到神話機器,從歷史發(fā)明到未來預演,這本書以“技術(shù)史”與“幻想學”的雙重視角,重新發(fā)現(xiàn)古代中國人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

《聊齋志異》等古代典籍告訴我們,古人從來不是只有眼前的現(xiàn)實世界,他們用故事構(gòu)建虛擬現(xiàn)實,用創(chuàng)意鋪設“科技”之路。古人并不完全是實用主義的,他們也有夢想,也有對美好未來的想象。這種源遠流長的幻想傳統(tǒng),正是我們今天不該遺忘的文化根脈。我們的文化基因中從來就不缺少創(chuàng)意,古人有著各種腦洞大開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力,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創(chuàng)造不無裨益。

(作者:趙運濤,系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文學與國際傳播學院副教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