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艦:海軍裝備試驗的開路先鋒
■朱慧娟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靜泊著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濟南艦。從“出生”到退役,濟南艦承載了無數的希望,見證了人民海軍新型裝備“零”的突破,實現了人民海軍驅逐艦從仿制到自研的歷史性跨越,被譽為“國防現代化裝備試驗的開路先鋒”。
濟南艦,舷號105,1971年正式加入人民海軍戰(zhàn)斗序列,主要武器裝備有艦艦導彈、130毫米雙聯裝高平兩用艦炮、37毫米雙聯裝速射艦炮、25毫米雙聯裝速射艦炮、火箭深水炸彈發(fā)射裝置,可擔負對海作戰(zhàn)、攻潛、防空、裝備試驗等任務。
作為國產導彈驅逐艦的先行者,濟南艦的核心使命就是試驗。它要在未知與風險中探索,為后續(xù)艦的定型與生產奠定基礎。緊張的碼頭系泊試驗完成后,更為艱巨的海上試驗隨即展開。這其中,不乏高風險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試驗項目。艦艇適航性試驗,是對軍艦在極端風浪中航行能力的嚴苛考驗,也是對動力、武器等核心系統極限性能的全面檢驗。為獲取一個可靠的數據,艦員們常在十級以上狂風巨浪中反復測試,在暗礁險灘間日夜奮戰(zhàn)。他們深知:試驗中的任何一絲疏忽,任何一組數據的微小偏差,都可能給后續(xù)艦埋下巨大隱患?!耙磺袨榱嗽囼?,一切服從試驗”——這樸素的信念,早已融入濟南艦全體官兵的血脈,成為他們無聲的行動準則。
異常艱苦的年代,擋不住官兵們論證、設計、改進同步推進的探索步伐,他們不斷總結、提煉真知。在新型艦艇的性能驗證中,高速試驗是硬性要求,兵器試驗則充滿高風險挑戰(zhàn)。肩負試驗重任的濟南艦,十年間無畏禁區(qū),直面難關,導彈、炮彈、反潛火箭彈的轟鳴聲記錄下數千次實彈發(fā)射,完成了從艦用鋼材到整體設計,從單項儀器、裝備到艦載機系統、作戰(zhàn)指揮系統等1000多項嚴苛試驗,收獲了數萬份寶貴資料。這些凝聚心血的成果,為后續(xù)艦艇的優(yōu)化定型與生產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踐支撐。1983年1月,中央軍委給濟南艦記集體一等功。
服役期間,濟南艦先后多次出色完成重大裝備訓練和裝備試驗任務。1983年至1987年,濟南艦加裝艦載直升機系統,這是國內首次在驅逐艦上加裝直升機。1987年12月,濟南艦進行了首次直升機著艦試驗并獲成功,填補了海軍裝備建設的一項空白,濟南艦也因此成為人民海軍歷史上首艘可以搭載直升機的水面戰(zhàn)斗艦艇。1991年4月至5月,濟南艦作為指揮艦率領聯合機動編隊赴黃海、東海及太平洋海區(qū),進行遠海合同演練,這是首次在戰(zhàn)斗艦艇上開設戰(zhàn)役指揮所,首次由戰(zhàn)斗艦艇攜帶艦載直升機進入太平洋,首次組織驅護艦在無伴隨補給條件下赴太平洋遂行訓練任務。
作為第一艘國產導彈驅逐艦,濟南艦的建設發(fā)展還承載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殷切期望。1979年8月2日,鄧小平登上濟南艦,隨艦進行海防視察。航行途中,鄧小平強調“鞏固強大的海防,是事關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大事”,并揮筆寫下“建立一支強大的具有現代戰(zhàn)斗能力的海軍”的光輝題詞,18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為人民海軍從近海走向遠洋指明了航向。
如今,曾叱咤海疆的濟南艦靜臥海面,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為共和國的海防事業(yè)貢獻力量,在國防教育的陣地上書寫著新的篇章。這艘功勛艦的光輝足跡,將永載共和國驅逐艦的發(fā)展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