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成网站十八禁止,一区二区三级母乳电影,亚州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无码中文字幕伊人

登錄 注冊
醫(yī)吧
  • 醫(yī)吧
  • 搜疾病
  • 搜醫(yī)院
  • 搜醫(yī)生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查疾病 > 乳腺癌

乳腺癌(mammary cancer)在全世界范圍內是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已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主要病因。據(jù)美國癌癥協(xié)會估計,1996年全美有新發(fā)乳腺癌患者18.4萬,另有4.4萬人死于該病,是導致婦女死亡的第2位病因。在發(fā)展中國家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雖然較低,但由于發(fā)展中國家人數(shù)較多,全球一半以上的乳腺癌病例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其死亡數(shù)和發(fā)達國家相近。在亞洲該病死亡人數(shù)占全球33.9%,中國占全球的11.2%。在我國上海、北京、天津3城區(qū),乳腺癌發(fā)病率已躍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因此,該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視。

點擊展開>>

概述

乳腺癌(mammary cancer)在全世界范圍內是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已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主要病因。據(jù)美國癌癥協(xié)會估計,1996年全美有新發(fā)乳腺癌患者18.4萬,另有4.4萬人死于該病,是導致婦女死亡的第2位病因。在發(fā)展中國家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雖然較低,但由于發(fā)展中國家人數(shù)較多,全球一半以上的乳腺癌病例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其死亡數(shù)和發(fā)達國家相近。在亞洲該病死亡人數(shù)占全球33.9%,中國占全球的11.2%。在我國上海、北京、天津3城區(qū),乳腺癌發(fā)病率已躍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因此,該病的防治工作不容忽視。

病因

近30年來,有關乳腺癌病因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在流行病學和實驗室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但迄今為止,其病因尚未完全弄清,各種危險因素在乳腺癌發(fā)病中的作用仍在探索中。研究乳腺癌及其相關因素,目的是尋找發(fā)病原因,提示高危因素,監(jiān)護高危人群,以期做到三早(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和干預控制,為乳腺癌的預防和治療開辟新的途徑。 盡管目前對乳腺癌病因的認識還比較模糊,但對其危險因素已逐漸有了較多的認識。乳腺癌發(fā)病為多種因素,任何單一因素均不能解釋乳腺癌的發(fā)病原因,乳腺癌可能是多種因素在一定條件下綜合作用的結果。多數(shù)學者認為,下列因素可能與乳腺癌的發(fā)病相關。 1.月經和婚姻 月經初潮年齡早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認為初潮年齡在12歲以前者,比13歲以后者患乳腺癌的危險性可增加4倍以上,通常認為初潮年齡遲一年,則乳腺癌的危險性可減少約20%。初潮年齡則與兒童的營養(yǎng)、飲食有密切關系,營養(yǎng)得到改善,月經初潮年齡將逐漸隨之提前,這可能與乳腺癌發(fā)病率上升有關。另外月經周期長短反映了人一生中所經歷激素水平的變化次數(shù),月經周期短、變化次數(shù)多,乳腺受雌激素刺激的次數(shù)也多,則乳腺癌發(fā)病的危險性就越高。 絕經年齡晚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有人統(tǒng)計45歲絕經者比55歲絕經者患乳腺癌的危險性減少50%。絕經前,乳腺癌的危險性大,而絕經后乳腺癌的危險性較小,絕經后僅是絕經前患乳腺癌的1/6。人工絕經后乳腺的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降低。更年期長和月經不規(guī)則時間長的婦女,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大。 經研究得知,初潮年齡小,絕經年齡晚,行經年數(shù)長為各自獨立的乳腺癌危險因素。 未婚是

發(fā)病機制

1.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 (1)遺傳因素:Li(1988)報道,美國患有軟組織惡性腫瘤的年青人,而他們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這是乳腺癌綜合征。研究證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遺傳基因的傳遞所致,即發(fā)病年齡越小,遺傳傾向越大。隨著遺傳性乳腺癌發(fā)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將來可能會有一定的闡述。遺傳性乳腺癌的特點有:①發(fā)病年齡輕;②易雙側發(fā)病;③在絕經前患乳腺癌病人,其親屬亦易在絕經前發(fā)病。 (2)基因突變:癌基因可有兩種協(xié)同的階段但又有區(qū)別,即:啟動階段和促發(fā)階段。目前對癌基因及其產物與乳腺癌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關系,已得出結論為:有數(shù)種癌基因參與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細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發(fā)生腫瘤,可能涉及多次才發(fā)生癌;癌基因不僅在啟動階段參與細胞突變,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細胞—增生—癌變過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參與。 ①放射線照射可引起基因損傷,使染色體突變,導致乳腺癌發(fā)生。 ②內分泌激素對乳腺上皮細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動物實驗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發(fā)階段,而正常女性內分泌激素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故乳腺癌的發(fā)生與內分泌紊亂有直接關系。 雌激素、黃體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等,與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均有關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膽固醇及其氧化產物,即膽固醇環(huán)氧化物可誘發(fā)乳腺上皮細胞增生,且膽固醇環(huán)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種致突變、致癌、有細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藥,治療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體內上述內分泌激素平衡失調,產生相應的效應。 ④飲食成分和某些代謝產物如脂肪與乳腺癌的關系:由動、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癥的小鼠乳腺腫瘤發(fā)生率增加。在致癌劑對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動階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發(fā)作用階段,脂肪喂量增加,腫瘤增長迅速加快。 (3)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機體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時清除致癌物質和致癌物誘發(fā)的突變細胞,是乳腺癌發(fā)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下降,這是大多數(shù)腫瘤包括乳腺癌易發(fā)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經功能狀況:乳腺癌病人不少在發(fā)病前有過精神創(chuàng)傷,表明高級神經系統(tǒng)過度緊張,可能為致癌劑的誘發(fā)突變提供有利條件。 2.好發(fā)部位 乳腺癌多發(fā)生在40~60歲的婦女(絕經期前后),男性乳腺癌約占1%。左右兩側均可侵犯,兩側同時發(fā)病或先后發(fā)生乳腺癌并不少見(有報道占10%)。乳腺癌發(fā)生的部位有一定的規(guī)律,外上象限占50%,內上象限為15%,外下象限l0%,內下象限5%,中央(乳暈1cm以內)占l7%,3%為彌漫性。

臨床表現(xiàn)

1.癥狀和體征 乳腺癌的早期可無癥狀,隨著病情發(fā)展,可能表現(xiàn)出局部及全身癥狀。而且不同病理類型,癥狀及體征不盡相同。 (1)腫塊:是乳腺癌的首發(fā)癥狀。國外報道,多數(shù)腫塊位于外上象限(47%~50%),其次是內上及乳頭乳暈區(qū)(分另為12%~15%、15%~22%)、下方較少。國內報道(1980)乳腺癌腫塊部位,外上象限36.1%,內上16.9%,中上12.4%,外下6.1%,外中5.5%,內下4.1%,內中2.8%,下方2.7%,全乳2.9%。腫塊大小不一,以2~3cm大小比較常見,腫塊多為單發(fā),偶可多發(fā)。腫塊多呈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欠清,也可表現(xiàn)為扁平狀,表面呈結節(jié)狀。有的特殊型癌,可腫塊較大,光滑、活動,邊界清楚等。一般都為硬結,髓質癌可軟,乳腺癌活動度都較差,位于乳房深部的更差,如果侵犯胸肌或胸壁則活動范圍更小,甚至不活動(完全固定)。 (2)疼痛:多數(shù)乳腺癌患者缺乏疼痛癥狀。Donegun等報道1205例乳腺癌患者中,有疼痛者僅58例(5%)。Ackerman等連續(xù)觀察100例乳腺癌病人,l2例有局部疼痛(12%)。由于疼痛發(fā)生較少,乳腺癌不易被早期發(fā)現(xiàn)。疼痛常表現(xiàn)為乳腺刺痛,脹痛或隱痛,如癌周伴有乳腺囊性增生也可出現(xiàn)周期性疼痛。作者統(tǒng)計乳腺癌患者有疼痛癥狀者所占比例稍高,占40.3%,其中脹痛33.0%,刺痛23.8%,隱痛13.1%,余為鈍痛、牽扯痛、跳痛等。不同作者報道疼痛發(fā)生率的差異可能與臨床分期有關,早期患者疼痛癥狀少見。 (3)乳房皮膚改變:乳腺組織被位于皮下的淺筋膜所包繞,深淺筋膜之間由Cooper韌帶相連。由于淺筋膜與皮膚相連,當乳腺癌侵及乳腺間的Cooper韌帶使之縮短時,會牽拉皮膚,使局部皮膚凹陷,如同酒窩,稱之為“酒窩征"。另外腫瘤直接與皮膚粘連也可能造成此種情況。酒窩征在乳腺癌較早時即可出現(xiàn),在患側手臂上下活動時更為明顯,這個征象,是鑒別腫瘤良惡的重要體征之一(圖12)。

①發(fā)紅及腫脹:生長較快,體積較大的腫瘤,可出現(xiàn)皮膚表淺靜脈怒張。由于瘤組織生長代謝較旺盛,血液供應豐富,腫瘤局部皮溫升高。如腫瘤接近皮膚表面時皮膚可發(fā)紅。如癌細胞阻塞了皮下淋巴管,即可出現(xiàn)皮膚水腫,但水腫部位皮膚毛囊不能隨之腫脹而深陷,使水腫的皮膚酷似桔子皮樣,故稱“桔皮樣變” (圖13)。

乳腺癌皮膚紅腫以炎性乳腺癌最為典型,此種乳腺癌是各型乳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一種,發(fā)展迅速。其特點是皮下淋巴管網內充滿癌栓,導致癌性淋巴管炎,使皮膚顏色變?yōu)闇\紅或深紅,由局限的一塊很快擴展到大部分乳腺,乃至全乳(圖14)。觸診時,整個乳腺增厚、變硬,皮溫增高,且腫脹、粗糙,有明顯的桔皮樣變。

②皮膚破潰:腫瘤發(fā)展到晚期,腫塊長大,可使皮膚隆起,如血供不足,隨著皮膚發(fā)紅,變薄,可發(fā)生破潰。瘤體較小的癌如硬癌、單純癌等潰瘍一般較小。較大的癌腫破潰后,隨著大量壞死組織及血性液體的排出,可在腫瘤上形成一個潰瘍型的深洞。有的破潰后皮膚外翻,腫瘤組織呈菜花狀。如繼發(fā)感染,即發(fā)出腐敗臭味?;颊叱0樘弁矗袝r劇痛難忍。由于創(chuàng)面有大量的壞死組織及血性分泌物滲出,患者常因此出現(xiàn)消瘦、貧血征象。此癥屬晚期表現(xiàn),但并非手術的絕對禁忌證(圖15)

③皮膚結節(jié):由乳腺癌局部擴散引起。結節(jié)分布在病變周圍的皮膚時,稱衛(wèi)星結節(jié),它是癌細胞沿淋巴管、乳腺導管或皮下筋膜梁索直接浸潤于皮膚所致。不同于晚期乳腺癌廣泛轉移時,通過血運轉移到皮膚上的結節(jié)。衛(wèi)星結節(jié)可單個或數(shù)個,后者多呈分散分布。 ④鎧甲癌:數(shù)個皮膚結節(jié)融合成片,可使皮膚變得硬而厚,表面粗糙,呈暗紅色,一般不破潰,亦不太疼痛。成片的硬塊可覆蓋整個患側胸壁,并可延及腋窩至背部,甚至可超過胸骨中線,延伸到對側胸壁。厚硬成板塊的皮膚好似古代士兵所穿的鎧甲,故稱為鎧甲癌(圖16)。它緊壓胸壁,如面積較大,可使呼吸受限。此屬乳腺癌的晚期表現(xiàn),比較少見。如出現(xiàn)此種情況,治療很難奏效。

(4)乳腺輪廊改變:當腫塊較大時,乳腺可有局部隆起,乳腺增大。當腫瘤累及皮膚或胸肌時,可使乳房變硬,縮小。病人端坐時,患側乳腺可提高。這些都是乳腺癌的晚期表現(xiàn)(圖17)。

(5)乳頭乳暈改變: ①乳頭回縮及朝向改變:生長在乳頭下或導管旁的乳腺癌,侵及導管或周圍的纖維組織,使之攣縮,可致乳頭回縮、凹陷或乳頭朝向改變。朝向改變與腫瘤的位置有關,如癌腫在乳頭的正下方,乳頭就可能回縮,如腫瘤在乳腺導管旁,當導管及纖維組織攣縮時,乳頭便向瘤側偏移。乳腺癌所致的乳頭下陷與先天性乳頭內陷不同。后者經常可用手牽拉提出,而乳腺癌所致的乳頭回縮不可能被拉出,而且凹陷的乳頭下或周圍可捫及腫塊。除乳腺癌外.其他一些疾病如乳腺導管擴張癥及慢性炎癥等也可產生乳頭同縮,應仔細鑒別(圖18)。

②乳頭的濕疹樣改變:此種改變是乳腺濕疹樣癌(Paget病)的典型表現(xiàn)。最初為乳頭瘙癢,乳頭上皮增厚、脫屑、滲液,逐漸出現(xiàn)糜爛,糜爛而反復結痂、剁脫,乳暈皮膚剝脫后出現(xiàn)紅色肉芽,乳頭可慢慢變平,最后消失。部分患者可在乳頭或乳暈下捫及質硬的腫塊,這是瘤體之所在。 (6)乳頭溢液:非哺乳期的乳頭溢液多數(shù)為病理性的。在乳腺疾病中,乳頭溢液的發(fā)生率為7%~10%(Rosato,1986),Leis等(1989)報道8703例經手術治療的乳腺疾病中,乳頭溢液者占7.4%。乳頭溢液的患者中,乳腺癌的發(fā)生率各家報道不一,約為2%~45%。平均15%左右。乳頭溢液伴腫塊者,乳腺癌所占的比例較大。據(jù)Rosato等(1986)報道,乳頭溢液伴腫塊者乳腺癌發(fā)生率約為33%~37%。不伴腫塊者,乳腺癌的發(fā)生率為10%~15%。Leis(1989)報告,在乳腺癌患者中,伴乳頭溢液者80%可摸及腫塊,無腫塊者為12%~20%。盡管如此,對未伴腫塊的乳頭溢液仍不能忽視。李云英等(1996)曾報告136例,T0期的乳腺癌病人中,以乳頭溢液為主訴者65例,占50%。作者統(tǒng)計925例乳腺癌,乳頭溢液者占8.1%。 乳頭溢液可能是一些早癌,特別是導管內癌的首發(fā)癥狀。50歲以上,有單乳單導管溢液者,乳腺癌的可能性很大,據(jù)報道,其發(fā)生率可高達51%(Leis,1959)。因此,對年齡較大,伴乳頭單孔溢液者最好早作手術治療。 乳腺癌伴乳頭溢液的性質多種多樣,但以漿液、血性為多。溢液多是自發(fā)性、間歇性的,多為單側、單乳、單孔。 (7)區(qū)域淋巴結腫大: ①腋淋巴結轉移:最為常見,轉移灶較小時,淋巴結不腫大,或腫大不明顯,較難觸及。轉移病變一般是累及胸肌外側淋巴結,容易發(fā)現(xiàn),而位于胸小肌后或鎖骨下淋巴結則由于有胸肌覆蓋,觸診較為困難,一般僅見局部豐滿或隆起,觸診時局部發(fā)硬。轉移淋巴結觸之多較硬,不規(guī)則,或有2個或3個互相融合,或與周圍組織粘連,活動度欠佳,晚期可侵犯皮膚。若乳房觸不到腫塊,而以轉移淋巴結為首發(fā)的乳腺癌,稱為隱匿形乳腺癌。 ②鎖骨上淋巴結:一般繼腋窩淋巴結之后發(fā)生,轉移淋巴結多位于左側鎖骨上窩或右側鎖骨上窩,病灶較硬,一般較小,也有較大者,為單個或多個融合,不論大小如何,均有臨床意義(圖19)。鎖骨上淋巴結是晚期乳腺癌的臨床表現(xiàn),國際分期已列為遠處轉移,不屬于局部侵犯的范疇。

③內乳淋巴結:轉移常不顯著,術前無確診的方法,只有腫瘤生于乳房內半部時,則在超根治于手術時才能發(fā)現(xiàn)。 ④上肢水腫由腋窩淋巴結廣泛轉移:常壓迫累及淋巴管,造成上肢淋巴回流障礙,引起上肢的淋巴水腫,是乳腺癌晚期表現(xiàn)。觸診可觸到腋窩或鎖骨上有固定、融合腫大的轉移淋巴結。 (8)遠處轉移表現(xiàn):乳腺癌可經血液或淋巴途徑發(fā)生遠方轉移,好發(fā)部位以肺、胸膜、骨、肝、腦及軟組織較多見,偶爾也可出現(xiàn)在心包、腎、腎上腺、胰、腹膜、卵巢、子宮等器官,遠處轉移是乳腺癌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①肺及胸膜轉移:肺是乳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常表現(xiàn)為結節(jié)性多發(fā)轉移,多為雙側。開始可無任何癥狀,當轉移灶較大或累及的范圍較廣時,可出現(xiàn)咳嗽及呼吸困難、咯血、胸痛等;少數(shù)可表現(xiàn)為癌性淋巴結炎,即腫瘤細胞沿血管和支氣管周圍及胸膜和淋巴管道擴散到肺。此種類型的肺轉移主要癥狀為呼吸困難,常伴有嚴重的低血氧和換氣困難,此種類型發(fā)展較迅速,預后較差。 肺及胸膜轉移二者在臨床上難以區(qū)分,胸膜轉移可繼發(fā)于肺轉移。晚期乳腺癌病人發(fā)生惡性胸水者約50%,多數(shù)為單側,可發(fā)生于原發(fā)乳腺癌的同側,也可發(fā)生于對側,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疲乏、虛弱、呼吸困難,部分患者有胸痛。 ②骨轉移:骨是乳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最易受累的部位依次為脊柱、肋骨、骨盆及長骨,亦可出現(xiàn)在肩胛骨、顱骨等。主要表現(xiàn)為疼痛?;颊叱R蜓惩?,下肢疼痛或肩痛而誤認為風濕痛、肩周炎或骨質增生等病,直到出現(xiàn)嚴重功能障礙或病理性骨折時才到醫(yī)院檢查,因而延誤了診斷及治療。因此,凡乳腺癌患者出現(xiàn)某部位骨性恒定疼痛時,應考慮骨轉移的可能性。 ③肝轉移:肝轉移灶較小時,并無特殊癥狀,當腫塊較大,或較廣泛時可出現(xiàn)肝腫大、肝區(qū)疼痛、食欲下降、腹脹等。晚期可出現(xiàn)黃疸腹水等癥。 ④腦轉移:腦轉移主要表現(xiàn)為腦膜及腦實質轉移,頭痛及精神狀態(tài)改變是常有的癥狀,并可出現(xiàn)腦功能不全,視力障礙等。如脊膜受到侵及可出現(xiàn)背痛、感覺障礙、膀胱功能障礙、排尿困難等。 2.臨床分期 根據(jù)乳腺癌的病期制定的臨床分期對于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評定療效和判斷預后有重要意義。因此,合理的分期方案必須滿足下列要求:①簡單易記;②不同病期的自然病程在統(tǒng)計學上有明顯的差異;③不同期別的治療策略有所差異;④用于分期的指征容易獲得并與客觀情況有較高的吻合性。目前最常用的國際TNM分類分期是為統(tǒng)一治療設計和分析治療效果,國際間共同遵守的方案。 (1)TNM分期系統(tǒng)的一般法則:TNM分期系統(tǒng)主要依據(jù)為疾病所累及的解剖范圍,分類僅適用于癌,并需組織學證實。 T(Primary tumor):原發(fā)腫瘤的范圍,應有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的資料。 N(regional nodes):區(qū)域淋巴結,分類依據(jù)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M(metastasis):遠方轉移狀況,應根據(jù)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 TNM主要為治療前分類,手術后組織病理學分類列以PTNM表示,這一分類法是基于治療前所獲得其他依據(jù)來補充修正。由于乳腺癌位于體表,原發(fā)腫瘤的大小較易測定準確,其區(qū)域淋巴結也較易準確地觸知并估計轉移情況。1978年天津乳腺癌座談會上同意國內使用國際TNM分期法,目前仍在我國大部分醫(yī)院執(zhí)行這種分期法。 (2)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分類分期: ①臨床分類: T:原發(fā)腫瘤。 Tis浸潤前期癌(原位癌),非浸潤性導管癌,非浸潤性小葉癌,局限于乳頭乳腺實質內無明顯腫塊的Paget病,(若有乳腺內腫塊的Paget病,則依據(jù)腫塊大小分類)。 T0乳腺內未觸及腫瘤。 T1腫瘤最大直徑≤2.0cm。 T1a與胸肌筋膜或胸肌無粘連。 T1b與胸肌筋膜或胸肌有粘連。 T2腫瘤最大直徑>2.0cm,但≤5.0cm。 T2a與胸肌筋膜或胸肌無粘連。 T2b與胸肌筋膜或胸肌有粘連。 T3腫瘤最大直徑>5.0cm,或腫瘤為兩個或更多。 T3a與胸肌筋膜或胸肌無粘連。 T3b與胸肌筋膜或胸肌有粘連。 T4無論腫瘤大小,只要直接侵犯胸壁或皮膚,胸壁指肋骨,肋間肌和前鋸肌,不包括胸大肌。 T4a腫瘤與胸壁固定。 T4b乳房皮膚水腫、浸潤或潰瘍(包括桔皮樣變,或局限于同側乳房的衛(wèi)星結節(jié))。 T4c包括T4a和T4b均存在。 T4d炎性乳腺癌。 Tx腫瘤灶已被切除,資料不詳。 N:區(qū)域淋巴結。 N0同側腋窩未觸及活動的腫大淋巴結。 N1同側腋窩有活動的淋巴結。 N1a考慮淋巴結內無轉移。 N1b考慮淋巴結內有轉移。 N2同側腋窩淋巴結融合成團或與其他組織粘連。 N3同側鎖骨上、下淋巴結內轉移或有上肢水腫(上肢水腫或因淋巴管阻塞所致)。Nx淋巴結情況不詳。 M:遠處轉移。 M0無遠處轉移證據(jù)。 M1有遠處轉移,包括皮膚浸潤超過同側乳房。 M1用下列標志進一步指明范圍: 肺PUL:骨髓MAR;骨OSS;胸膜PEL;肝HEP;腹膜PER;腦BRA;皮膚SKI;淋巴結LYM;其他OTH。 ②臨床分期: Tis原位癌:乳頭Paget病,非浸潤性導管癌,非浸潤性小葉癌。 Ⅰ期 T1aN0-1aM0。 T1b N0-1bM0。 T0 N1bM0。 Ⅱ期 T1a-1bN1bM10。 T2a-2b N0-1aM。 T2bN1bM0。 Ⅲ期 任何T3和任何NM0。 任何T和任何N2M0。 任何T和任何N3M0。 Ⅳ期 任何T,任何N,M1。 (3)美國癌癥聯(lián)合會(TJCC)與國際抗癌聯(lián)盟聯(lián)合制定的TNM分類分期: ①TNM分類: T:原發(fā)腫瘤。 Tx 原發(fā)瘤未確定。 T0 原發(fā)瘤未觸及。 Tis 原發(fā)癌:導管內癌,小葉原位癌或未觸及乳頭Paget病(有腫塊者按腫塊大小分類)。 T1 腫瘤直徑最大≤2.0cm。 T1a腫瘤最大直徑≤0.5cm。 T1b 腫瘤最大直徑<1.0cm,>0.5cm。 T1c 腫瘤最大直徑>1.0cm,但≤2.0cm。 T2 腫瘤最大直徑>2.0cm,<5.0cm。 T3 腫瘤最直徑>5.0cm。 T4 不論腫瘤大小,只要直接侵及胸壁及皮膚者(胸壁指肋骨,肋間肌及前鋸肌,不包括胸肌)。 T4a 侵犯胸壁。 T4b 乳房皮膚水腫(包括桔皮樣變),潰瘍及同側乳房出現(xiàn)衛(wèi)星結節(jié)。 T4c 以上兩種情況共存(T4a+T4b)。 T4d炎性乳腺癌。 N:區(qū)域淋巴結。 Nx 無法對區(qū)域淋巴結作出評估。 N0 無區(qū)域淋巴結可觸及。 N1 同側腋窩有單個或多個轉移淋巴結。 N2 同側腋窩有單個或多個相互融合或與其他組織固定的轉移淋巴結。 N3 同側單個或多個內乳淋巴結轉移。 M:遠處轉移。 Mx 不能確定有無遠處轉移。 M0 沒有遠處轉移。 M1 有遠處轉移(包括同側鎖骨上單個或多個淋巴結轉移)。M1時用相應的符號標記出具體部位。 ②TNM分期: 0期 TisN0M0。 Ⅰ期 T1 N0M0。 Ⅱa期 T0N0M0。 T1N1M0。 T2N0M0。 Ⅱb期 T2N1M0。 T3N0M0。 Ⅲa期 T0N2M0。 T2N2M0。 T2N3M0。 T3N1M0。 Ⅲb期 T4任何NM0。 任何TN3M0。 Ⅳ期 任何T任何NM1。 ③病理分類(PTNM): PT 原發(fā)腫瘤(與上述T分類一致)。 PN 區(qū)域淋巴結。 PNx 無法對區(qū)域淋巴結作出的病人(包括淋巴結前已切除或沒有切除的淋巴結供病理研究)。 PN0 組織學檢查無區(qū)域淋巴結。 PN1 同側腋窩可觸及轉移的單個或多個淋巴結。 PN1a 只有微小轉移(<0.2cm)。 PN1b 有1個或多個轉移灶(>0.2cm)。 PN1bi 有單個或3個淋巴結轉移,任何一個均>0.2cm,但轉移淋巴結直徑為<2.0cm。 PN1bii 4個或4個以上的轉移淋巴結,任何一個轉移灶均>0.2cm,但轉移淋巴結直徑均<2.0cm。 PN1biii 轉移灶1個已侵出淋巴結包膜,但淋巴結最大直徑均<2.0cm。 PN1biv 轉移淋巴結最大直徑≥2.0cm。 PN2 同側腋窩轉移淋巴結相互融合或侵及其他組織粘連固定。 PN3 同側內乳區(qū)淋巴結有轉移可觸及。 PM 有遠處轉移(與上述分類一致)。 ④病理分期: 0期 TisN0M0。 Ⅰ期 T1N0M0。 Ⅱ期 T0N1M0。 T1N1M0。 Ⅱa期 T0N1M0。 T1N1M0。 T2N0M0。 Ⅱb期 T2N1M0。 T3N0M0。 Ⅲa期 T0N2M0。 T1N1M0。 T2N1M0。 T3N1-2M0。 Ⅲb期 T4任何NM0。 任何TN3M0。 Ⅳ期 任何T任何NM1。 (4)影響TNM分期準確性因素: ①影響T分類的因素:除臨床對原發(fā)瘤大小觸診準確性外,還與A.乳房大小、懸垂程度、乳房實質的比例等乳房本身的因素有關;B.與原發(fā)腫瘤的大小、形狀、質地、部位等腫瘤本身因素有關。如大的、圓而質硬、位于乳房較表淺或乳腺腋尾部以及乳房周邊部位的腫瘤較易準確觸及,而對大小、片膜狀的而質地較韌、位于乳房中央而深在的腫瘤則相反。另外臨床醫(yī)師觸診與X線片上所見到的腫瘤大小間可有差異,這是由于觸診所及的乳房腫瘤,往往包括了腫瘤周圍的結締組織,腫瘤偏大,這種征象稱為Lebourgne’s征,這種偏差往往與腫瘤的惡性程度以及腫瘤的大小有關。 對于乳腺原發(fā)瘤已切除的病例,不宜根據(jù)病人原腫瘤大小進行T之分類。為了分類準確的嚴肅性,除原發(fā)腫瘤切除與決定性治療為同一醫(yī)療小組外,則應一律以Tx分類為宜。 ②影響N分期的因素:主要因素為腋窩淋巴結的臨床檢查與組織學檢查之間有較高的假陽性和假陰性率,兩者不一定相吻合,一般誤差為30%左右。眾多研究資料均說明這種轉移淋巴結為陰性者,對預后無影響。 ③影響M分期的因素:目前所有檢查手段均對微小遠處轉移灶檢出無意義,此因素只是相對而言。

并發(fā)癥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實驗室檢查

1.生物學及生物學標志的檢查 生物學標志系指腫瘤細胞產生的物質,或與腫瘤存在密切相關的物質及生物學現(xiàn)象。理想生物學標記物應具備以下條件:①高度特異性,主要作用于特定腫瘤;②高度敏感性,微小的腫瘤即可顯示血中標記物的量變;③腫瘤細胞減少或死亡,直接影響血中標記物的含量;④方法簡單,可重復性強。 (1)癌胚抗原(CEA):乳腺腫瘤細胞可產生并分泌CEA,各種組織類型的乳腺癌都可顯示CEA染色陽性,CEA主要分布在細胞漿,并可見于細胞膜。CEA強陽性染色經常存在于腫瘤的導管內成分或腫瘤邊緣,腫瘤相鄰區(qū)的泡沫細胞以及導管和細胞內的分泌液亦常顯示CEA陽性。 乳腺癌病人血清CEA測定特異性、敏感性不強,是因為癌細胞產生的CEA全部分泌到腺管,經腺管吸收后進入血液即已被稀釋,加之肝臟代謝,則濃度甚低。因此不適用于乳腺癌早期診斷的檢出。 早期診斷的效果:①發(fā)現(xiàn)乳腺癌病人乳頭溢液中含有大量CEA,遠遠超過血清CEA均值(15.51ng/ml)。②如以CEA均值100ng/ml作為陽性閾值,則癌診斷率可達85.71%。③T0乳腺癌并有早期診斷價值??傊摍z查對乳腺癌的診斷具有高度特異性和敏感性,是目前較有效的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的方法。 (2)鐵蛋白(FT)和降鈣素(CT):FT正常值為100ng/ml, CT的正常值為50pg/ml,為陽性閾值,若與CEA聯(lián)合檢查可提高乳腺癌診斷率,尤其對T0期乳腺癌診斷陽性率可達90%。對微小癌的診斷率也有提高,與X線比較診斷陽性率更高。 (3)癌基因蛋白和激素受體均對乳腺癌診斷有意義,C-erbB-2的陽性率及ER、PR均有意義。 2.病理檢查 (1)乳頭溢液細胞學檢查:多用于單乳乳頭溢液者。溢液細胞學檢查,經濟方便,其診斷準確率在40%~70%,但假陽性率小于4%,診斷陽性多可確診。有人強調裸核為癌特點,核分裂像也是惡性標志之一。細胞生長迅速,乃鄰近細胞強力擠壓的結果,造成細胞相嵌現(xiàn)象,是惡性腫瘤的重要表現(xiàn)。 (2)刮片細胞學檢查:對乳頭乳暈有濕疹樣病變的患者可作印片或刮片檢查,如能查見Paget細胞,有助于診斷濕疹樣乳腺癌。 (3)針吸細胞學檢查:闞秀(1993)報告,針吸細胞學檢查對乳腺癌的準確率為76.3%,假陽性率小于1%。一旦針吸發(fā)現(xiàn)癌細胞即可確診,但陰性不能排除癌。對性質不定的乳腺腫塊,均可做針吸活檢,Dawson等(1998)認為細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是對年輕婦女乳腺病灶的較理想的檢查方法,可避免延誤診斷,改善病人預后。 (4)切除活檢:臨床檢查高度懷疑為惡性者,最好住院。在做好根治性手術準備的情況下,先切除腫瘤及周圍部分正常組織,送快速冰凍活檢。一旦明確為乳腺癌診斷,一次性行根治性手術。只有對懷疑乳腺腫瘤良性可能較大者,才可在門診局麻下切除腫瘤送檢,但如證實為惡性則需盡快入院行根治性手術。 對于臨床未捫及腫塊,僅X片上顯示可疑惡性病灶者,可在X線立體定位下通過穿刺針插入帶鉤金屬絲定位以提高切取的準確性,定位后切除金屬鉤所在部位組織作冰凍及石蠟切片。這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有一定意義。 (5)乳管內鏡咬取活檢:據(jù)Kohji Enomoto報道(1996),對乳頭溢液者用導管內精細纖維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腫物時咬取活檢,認為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有重要價值,但陰性不能排除癌。國內尚未見開展此項檢查的報道。

其他輔助檢查

1.乳腺癌的X線檢查 (1)乳腺X線攝片 是一項較成熟的檢查方法,優(yōu)點是影像清晰、直觀,能發(fā)現(xiàn)某些無任何臨床表現(xiàn)的早期乳腺癌。對乳腺癌的確診率可達80%~90%。在乳腺良、惡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和乳腺癌早期診斷方面,目前還沒有其他方法能夠取代它,現(xiàn)常用的有鉬靶和干板攝片2種方法。X線平片有以下特征時,要考慮為乳腺癌。 ①腫塊影:乳腺癌的腫塊影多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或呈分葉狀,無明顯界限,中心密度高,有的其邊緣有短的毛刺,外突而呈星狀表現(xiàn)?;蛴薪┲钡乃鳡顜蛲庵苎由?。有時腫塊周圍結構紊亂變形,可出現(xiàn)砂粒樣鈣化,有時可見增粗扭曲的血管影,或可見到臨近皮膚增厚凹陷或乳頭凹陷。不過也有部分乳腺癌腫塊邊界清楚而周圍無浸潤改變,此種情況常見于黏液腺癌(圖20)。
部分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點擊查看
②鈣化影:有部分病人臨床上捫不到腫塊,X片上也可能沒有腫塊影,而單純表現(xiàn)為簇狀細砂粒樣鈣化影,或伴有斑片狀密度稍高影像,這種情況多見于導管內癌。有資料顯示,細砂粒樣鈣化,其密度大于5個/cm2,大小不一,密度不均,形態(tài)怪異多變,動態(tài)觀察數(shù)目增多時,多為乳腺癌。如大于15/cm2即可肯定診斷。Mukadum認為這是早期粉刺癌和導管內癌的惟一證據(jù)(圖21)。
部分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點擊查看
(2)乳腺導管造影:乳腺導管造影影像特征可因癌腫的浸潤、梗阻、破壞而引起乳腺導管壁僵硬、局部狹窄、管壁不規(guī)則破壞或突然中斷,或本應呈樹枝狀分支的導管樹整體走向扭曲異常。造影適用于臨床檢查發(fā)現(xiàn)乳頭單孔血性、漿液性及水樣溢液時(圖22)。有碘過敏史者及乳頭乳暈區(qū)有感染者禁忌作此項檢查。
部分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點擊查看
(3)乳腺淋巴造影:乳腺淋巴組織極為豐富,有一定的回流規(guī)律,將造影劑注射乳房的某一部分,可使一定區(qū)域的乳腺組織顯影,尚不能使全部乳腺顯影。先注射少許麻醉藥,再在乳頭、乳暈下及乳腺實質內注射30%~60%的泛影葡胺,可使病灶周圍淋巴管或腋窩淋巴結的淋巴管顯影。 (4)CT和MRI檢查:CT檢查可能有助于檢出小而致密的乳腺腫瘤,MRI亦可用于小乳腺癌檢出,都優(yōu)于普通X線檢查,由于二者費用較高,故應用較少。 2.B超 20世紀70年代以后B超廣泛用于臨床乳腺檢查。因其簡便、經濟、無創(chuàng),受到醫(yī)生及病人的歡迎。典型乳腺癌的B超表現(xiàn)是:不均質的弱回聲團塊,邊界不規(guī)則,鋸齒狀或多形性,內部回聲不均,或斑點狀改變,一般其周圍可伴有強回聲帶,后部有不同程度的衰減,正常乳腺結構被破壞,腫塊處皮膚增厚等。 3.近紅外線掃描(CDI) 對乳腺癌診斷敏感度各家報道不一,從77%到93%,與檢查者的熟練程度、認識水平有關。在國內應用較多,有些單位用作乳腺癌大面積人群普查篩選,對乳腺腫塊的鑒別診斷有一定意義,可作為乳腺疾病的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乳腺癌影像特征:在顯示器屏幕上可見到由淺到深灰甚至黑色多個灰度中心的陰影,可大于實際腫塊,而且邊界不清,形狀不規(guī)則,同時其周邊伴有異常的血管影,粗大扭曲中斷,呈放射狀、條束狀、鼠尾狀或蝌蚪狀(圖23)。
部分圖片可能引起不適
點擊查看
4.液晶熱圖 有作者報道對乳腺癌確診率達80%,對小于l cm的乳腺癌確診率為76.2%。張克勤等將乳腺癌的熱圖歸納為以下9種情況: (1)大片局限性熱區(qū),出現(xiàn)在腫瘤部位的皮膚上,熱區(qū)超過腫瘤的大小,且邊緣不整齊。 (2)局限性熱區(qū)并有輻射狀的異常血管熱圖形。 (3)病變處或附近出現(xiàn)加粗,迂曲,增多的血管熱圖形,與對側乳腺相對稱部位比較有明顯差異。 (4)一側的熱乳暈,熱乳頭(或為不完全的熱乳暈),并有延伸、加粗的血管。病變多在乳暈處或兩下象限。 (5)星形熱點、星形放射狀分支在4個以上,有或無連接延伸加粗的血管。 (6)加粗的血管中斷于腫塊處(腫塊不出現(xiàn)局部熱區(qū)),如有兩條平行的血管被腫塊切斷亦具有診斷意義。 (7)血管環(huán),封閉的整環(huán)或不封閉的袢狀環(huán),腫塊位于中央或臨近處。 (8)在腫塊部有較細的血管,呈網狀或掃帚狀分布。 (9)乳暈處出現(xiàn)大面積的熱區(qū),其邊界與桔皮樣變的界限一致。 5.冷光透照 趙揚冰報道冷光透照對乳腺癌診斷符合率為88.9%,對深在的小癌腫易漏診,對早癌的診斷有缺陷。惡性征象主要為病灶區(qū)多數(shù)有不同程度的呈棕灰色,褐色或黑色暗區(qū),邊界不清,暗區(qū)范圍大于腫塊。腫塊周圍血管增多,增粗,迂回,紊亂或在病灶處中斷,推動腫塊血管,隨暗區(qū)移動。

診斷

常見型乳腺癌的診斷并不困難,但缺乏典型體征的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因缺乏認識,可發(fā)生漏診或誤診。 1.病史采集 在乳腺癌的診斷中病史占有重要地位。 (1)現(xiàn)病史:何時發(fā)現(xiàn)乳腺上生腫物,生長速度如何,有無疼痛,與月經是否有關,有無乳頭溢液或糜爛,性質如何;腫塊是否發(fā)生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是否做過體檢,病理報告為何;有否治療過(包括手術、藥物的方法和劑量,以及日期);腋窩有無腫大的淋巴結,何時被發(fā)現(xiàn);目前身體狀況如何,有無不適等情形。 (2)既往史:①乳房發(fā)育情況:兩側乳房是否對稱,有無異常,是否等大,乳頭是否內陷;②乳腺患病史:有否受過外傷,是否有過炎癥和腫瘤史;③曾否患過子宮或甲狀腺功能性疾??;有否用過激素類藥物;是否有過盆腔、卵巢、甲狀腺等手術史,并告知治療的時間和方式。 (3)月經史及婚育史:①月經史:月經初潮年齡及月經情況,閉經年齡及伴隨癥狀;月經周期乳腺有何變化,是否疼痛。②婚姻情況:有否結婚,結婚年齡,婚姻狀況如何(如婚次和結婚持續(xù)時間)。③生育史:曾否生育,有無人工或自然流產史;初產年齡,生產胎次;曾否哺乳,哺乳的最長時間和最短時間,乳汁量多少;雙乳授乳時間是否均等;是否用過回乳措施,時間長短。④避孕藥應用情況:包括用藥類型,用藥時間,和應用時間長短等。 (4)腫瘤家族史:直系家庭中有無惡性腫瘤,尤其是乳腺癌的病人,是母親還是其他人?;疾∧挲g、是單側還是雙側乳腺癌。姐妹中是否有患惡性腫瘤尤其是乳腺癌病者。 2.檢查 乳腺癌的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惟一有效的實用途徑,乳腺臨床檢查是發(fā)現(xiàn)早期乳腺癌的首要環(huán)節(jié)。 (1)視診: ①乳腺外形:要注意雙乳外形及大小和位置是否對稱,發(fā)育是否正常。若雙乳不正常,則應明確其是否發(fā)育有異常、哺乳異常還是腫瘤所致。一側乳房變小、上移、局部隆起或凹陷都是腫瘤的局部表現(xiàn)。 ②乳腺皮膚:是否有紅腫、靜脈擴張、衛(wèi)星結節(jié)和潰瘍。桔皮樣改變,衛(wèi)星結節(jié)及皮膚全層受累發(fā)紅甚至潰瘍,是晚期潰瘍的臨床表現(xiàn)。紅腫伴有波動多為炎癥,若紅腫范圍≥1/3乳房時,體溫不高,則應注意是否為炎性乳腺癌。腫瘤表面的靜脈曲張常為增長迅速的腫瘤。 ③乳腺的乳頭:要注意兩側乳房的乳頭是否在同一高度,有無糜爛、脫屑或回縮等情況,應查明其原因。乳頭回縮若為乳腺癌時,乳頭常被拉向一側,乳暈下炎性病變常因病變后的瘢痕攣縮以及乳腺癌等均可造成乳頭回縮。乳頭表面糜爛和脫屑,應排除乳腺Paget病。 (2)觸診:為確定乳房內是否有腫塊及性質如何,是否有增厚區(qū)及范圍,區(qū)域淋巴結是否腫大,視診異常的部位應為觸診之重點。 ①乳房觸診:一般采取坐位或立位,必要時也可經過仰臥位檢查,如肥大而下垂的乳房,坐位檢查難以全面,尤其病變較小而深在時,宜結合仰臥位檢查。先要捫查健側乳腺。要用平均的手指掌面輕柔捫摸,不可用于指抓捏,否則會將抓捏起的腺體組織錯誤診為乳腺腫塊。要先捫摸整個乳房,然后按次序捫摸乳膜的4個象限,即內上象限、外上象限及其伸向腋窩的腋尾部、內下象限和外下象限。繼之捫查乳暈,并須注意是否有分泌物和乳頭溢液,分泌物應做涂片送細胞學檢查。然后應捫摸腋窩部、鎖骨上和鎖骨下區(qū)域,并應雙側對比。 捫診時應注意:A.腫瘤位置和大小,50%的腫瘤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其余分布在乳腺的其他象限。B.腫瘤硬度和表面情形,注意腫瘤是否柔軟,增厚情形是否有局限性,呈片狀還是有立體感,并注意腫瘤及增厚部位的外形、邊界、數(shù)目及活動度。若在月經期、哺乳期或妊娠期觸診不滿意,可在月經期過后再捫摸。C.腫瘤與皮膚是否已有粘連,可用兩指輕輕夾住腫瘤兩側皮膚,輕輕提起以確定其粘連性。由于乳暈部位的腫瘤,有乳管穿過腫瘤,即為良性,亦有與乳暈和乳頭發(fā)生粘連的現(xiàn)象。D.腫瘤是否與胸筋膜或胸肌、胸壁有固定情形。先在水平面上,再在垂直方向檢查腫瘤是否有活動性。然后再做叉腰試驗,使胸肌放松和收縮時再了解腫物的活動性。若發(fā)現(xiàn)異常時應隨時記錄。 ②腋淋巴結觸診:一般檢查右腋窩時用右手托起病人的右臂,使胸肌松弛,左手伸入右腋窩;檢查左腋窩時用左手托起病人的左臂,右手伸入左腋窩,再囑病人將上臂放松和內收。檢查要從胸壁外側向腋窩頂部觸摸,動作要輕柔??汕宄啬5揭父C中央以及腋窩外側胸大肌。

預后

乳腺癌的預后相對較好,乳腺癌病人的5年總生存率約79%。血行播散是乳腺癌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乳腺癌即使是早期病人也應作為全身疾病來看待。乳腺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及中醫(yī)中藥治療等。法國巴黎IGR(Institute of Gustave-Roussy)提示,對預后良好的病人應避免過重的治療;對預后較差或有遠處轉移者應給予充分的治療。因此在治療前和治療初期能夠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對病人的預后進行判斷,對制定治療方案是很有必要的。影響病人預后的因素很多,各預后因素之間的關系密切,非常復雜。乳腺癌病人的預后因素包括:臨床因素、病理因素、激素受體、胸腺嘧啶標記指數(shù)(TIL)、DNA倍數(shù)等。其中腋下淋巴結轉移及其受累數(shù)目,雌、孕激素受體水平、年齡等3項因素是臨床評估乳腺癌預后最重要的指標。癌細胞Her2、Ki67、δ期細胞、P53水平等,是評估乳腺癌預后的新指標。 1.臨床因素 (1)年齡:一般認為,年輕患者腫瘤發(fā)展迅速,淋巴結轉移率高、預后差;老年患者腫瘤生長緩慢,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較晚、預后較好。 (2)妊娠及哺乳期:妊娠期或哺乳期乳腺癌的預后較差。 (3)腫瘤情況:①腫瘤大小:腫瘤的大小對預后有直接影響。腫瘤體積越大,預后越差。相反,腫瘤體積越小,預后越好。在無腋下淋巴結轉移時,腫瘤直徑小于2cm的病人預后明顯優(yōu)于腫瘤在2~5cm和5cm以上的病人。②腫瘤部位:腫瘤的部位不是預后的獨立指標。一般認為腋下淋巴結陰性時位于乳腺外側及中央?yún)^(qū)乳腺癌比位于內側者預后好。如已出現(xiàn)腋下淋巴結轉移,無論位于什么部位,均對預后無影響。③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腫瘤侵及皮膚及深部組織者預后較差。 (4)區(qū)域淋巴結:乳腺癌的區(qū)域淋巴結情況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乳腺癌的淋巴結轉移常累及腋下、內乳區(qū)、鎖骨下、鎖骨上等。其中腋下淋巴結和內乳淋巴結是首站淋巴結。無淋巴結轉移的病人,10年治愈率可達75%左右,而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例,10年治愈率僅在30%左右。受累淋巴結的絕對數(shù)及累及程度與患者的生存時間也有密切關系。多數(shù)認為術后至少應檢查10個以上的淋巴結。Rosen報道原發(fā)病灶小于2cm淋巴結陰性的病例,18年時死亡率為19%,1~3個淋巴結陰性的為28%,4個或4個以上的為51%。NSABP BO-4研究也有類似結果。 2.病理因素 乳腺癌的病理類型、分化程度是影響預后的重要因素。在組織學分型中,以管內癌、粘液癌預后較佳,而廣泛小葉及浸潤癌預后較差,髓樣癌及管狀癌介于兩者之間。分化好的腫瘤比分化差的預后好,非浸潤型腫瘤比浸潤型腫瘤預后好。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可達100%。按照Scarff-Bloom-Richardson(SBR)分級方法,將脈管形成、細胞核大小、形狀及染色質不規(guī)則程度和染色質增多及核分裂象3個指標進行評分。3~5分者為低度惡性(Ⅰ級);6~7分者為中度惡性(Ⅱ級);8~9分者為高度惡性(Ⅲ級)。Bloom等對38例乳腺癌分化程度進行分析,Ⅰ、Ⅱ、Ⅲ級乳腺癌腋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41%、55%及69%(P<0.05),表明腫瘤的分化程度與其轉移能力和生存率明顯相關。 3.甾體激素受體 雌激素受體(ER)和孕激素受體(PR)的測定不僅可以作為激素治療的參考,也可作為估計預后的一個指標,受體陽性的病人預后較陰性者好。病人的ER和PR的綜合狀況對乳腺癌預后的影響中,ER和PR均為陽性的病人預后最好,而ER和PR均為陰性的病人預后最差,有一項受體陽性的病人介于兩者之間。ER陽性PR陰性病人的預后優(yōu)于ER陰性PR陽性的病人。在激素受體對乳腺癌預后的影響中,對絕經前病人的判斷價值優(yōu)于絕經后病人,對中、晚期病人的判斷價值大于早期病人。 4.腫瘤細胞的增殖狀態(tài)和DNA倍體 腫瘤細胞的增殖狀態(tài)是反映細胞有絲分裂的能力。腫瘤細胞增殖快.files/image035.jpg" width=554> [收起]
乳腺癌的預后相對較好,乳腺癌病人的5年總生存率約79%。血行播散是乳腺癌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乳腺癌即使是早期病人也應作為全身疾病來看待。乳腺癌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內分泌治療、免疫治療及中醫(yī)中藥治療等。法國巴黎IGR(Institute of Gustave-Roussy)提示,對預后良好的病人應避免過重的治療;對預后較差或有遠處轉移者應給予充分的治療。因此在治療前和治療初期能夠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對病人的預后進行判斷,對制定治療方案是很有必要的。影響病人預后的因素很多,各預后因素之間的關系密切,非常復雜。乳腺癌病人的預后因素包括:臨床因素、病理因素、激素受體、胸腺嘧啶標記...?

預防

1.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即病因預防,主要是針對病因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方面降低乳腺癌的發(fā)生。由于乳腺癌的病因復雜,發(fā)病機制尚未真正明確,因此,乳腺癌一級預防尚處在探索階段。但是從流行病學中與乳腺癌發(fā)生有關的因素中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幫助。 在生育因素中,乳腺癌的發(fā)生與初次足月產的年齡有關。20歲以前有足月生產者,其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僅為第一胎足月生產在30歲以后者的1/3,危險性隨著初產年齡的推遲而逐漸增高。初次生產后哺乳總時間與乳腺癌危險性呈負相關。 乳腺良性疾病在乳腺癌發(fā)生中的關系尚有爭論。一般認為乳腺的良性疾病可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尤其是乳腺小葉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能與乳腺癌的發(fā)病有關。Warren等認為病理證實的乳腺小葉增生或纖維腺瘤患者發(fā)生乳腺癌的危險性為正常人群的2倍。 長期應用雌激素或避孕藥與乳腺癌的關系尚不明了。但是在更年期長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在卵巢未切除的婦女,如應用雌激素的總量達1500mg以上,其發(fā)生乳腺癌的危險性是未用者的2.5倍。 乳腺癌的發(fā)生與飲食習慣,尤其是脂肪飲食的食入有明顯關系。脂肪飲食可以改變內分泌環(huán)境,加強或延長雌激素對乳腺上皮細胞的刺激及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 體重的增加與乳腺癌發(fā)病有一定關系。絕經前婦女體重增加與乳腺癌的危險性關系不大,而絕經后婦女體重增加是發(fā)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放射線也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經多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接受放射線較多的婦女,其發(fā)生乳腺癌的危險明顯增加,尤其是在乳腺的發(fā)育期、月經期和妊娠期。 對導致乳腺癌發(fā)生的危險因素進行預防可能會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因乳腺癌的發(fā)生可能并非單一因素所致,怎樣才能預防乳腺癌的發(fā)生還需進一步探索。 2.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是指對
點擊收起>>